《教育的艺术》读书有感
辛卫丽
《教育的艺术》是一本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由著名心理学家柏拉图撰写。这本书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并介绍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本书对于中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教育的艺术》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阅读这本书,中职教师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启示,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认为做好一个中职教师,我应该做到:
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优秀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它是能展现一名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
爱心是做好教师的根本,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做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是充满感情的。
做一名博爱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完全是对自己所直接带班级、任教的学生的爱,还要有对其他班级学生的爱,甚至是外校学生的爱。
用真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时时留心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各方面像慈母般关心他们,使自己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老师。
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当好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绩变化情况、情绪波动原因等,熟悉、灵活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和完善。
《玫瑰与教育》阅读体会
吴一凡
在教育的路上,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一路充满花香,一路充满爱。读着《玫瑰与教育》这本书,朴实、亲切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进入心田,窦老师将一个个教育教学故事娓娓娓道来,在看似不经意间,却能收获很多……
一、呵护童真的心
“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窦老师文中所讲到的教师底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课堂学习不是竞技比赛,没有谁是失败者,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抚慰的,那些通常在老师眼里不 积极的学生更应该得到鼓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 我们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孩子。我们不能用胜败、积 极或不积极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
二、享受生活的美
书中窦老师提到“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 在天堂。”确实,面对每日繁杂的事务,面对孩子不经意间 制造的麻烦,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面对教育过 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不满现象,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 能做什么呢?我们只能换个角度想问题,从中过滤出一些快 乐的因子,让阳光洒到疲惫不堪的心灵边角。窦桂梅老师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感性做人,理性做事。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 我们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活在当 下。努力做到快乐时不忘形,痛苦时不失态。三是学会感恩。 感恩自己遇到和经历的一切。
三、遇见读书的你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更多的是老师的独立思考,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学会读书,沉淀自己,是当下时代我们要静下心来做的一件事。读书,是场“遇 见”——遇见世界遇见自己,让我们在这个清风朗月、如兰 芳华的日子里,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阅读:走进安徒生,寻找 坚强的“丑小鸭”;让我们体验“骑鹅旅行”,与“尼尔斯” 一起长大;让我们跟随萧红去呼兰河看“祖父的园子”;让 我们追寻英子去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读《玫瑰与教育》 一书,虽朴实却真诚,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它仿佛是一盏 航灯,若隐若现,却始终闪烁,让我静静地品味书中教育的 真谛与娴静,尽情去体验繁华落尽的从容与淡定。我愿在以 后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行走于学生与书籍间,做一个平凡 的记录者,和孩子们一起陶醉在一首首唐诗宋词中领略经 典、徜徉在一本本中外名著中了解世界,向着“精神的玫瑰 园”一路书写、一路芬芳!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感悟
王倩云
《今天怎样做教师》书中的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教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幻想的结果,往往捉襟见肘!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关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子平等的爱,可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关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爱他们;而关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乃至有点消极的心情, 有一段时间我因此陷入了因惑的状态。
其中有一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事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心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禁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会!但是,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真的是如此吗?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学习认真、行径乖巧的同学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调皮好动的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在这些语句中,让我感受到了清新与自然,诚恳与真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对“爱”的理解。“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教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必要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家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怀,一种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能够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是啊,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但教师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比如说关于一个扯谎成性的人,假如咱们还打从心里喜爱的话,那么咱们便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咱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能够了解的,可是这并不妨碍咱们关怀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咱们已经抛奔了他们,咱们仍是要尽自己的力气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理解了自己并不是抛弃了学生,正是这个“对立〞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锻炼,我一定能够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样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士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 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 “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末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
在教育方面,到现在为止,恐怕咱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局势和实际所迫,咱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常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的进步,这是咱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
可是咱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咱们心里充满了压力。咱们有时都会困惑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可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咱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育的艺术。李教师辅导了咱们,学生的要素是咱们不能彻底把握的,可是教师的要素则能够由咱们自己控制,咱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进步自己的教育水平,用自己的学识魅力来招引学生的学习爱好。当然,最有效的办法仍是与德育的合作,把握好课堂,仔细备好课,仔细上好每一节课。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 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读后,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学习,最终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促进自身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此外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 “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总之这本书用了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新时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
书中王晓春老师那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欠缺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 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其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